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科技引领-布局未来-创新科技领域的最新突

《理想照耀中国》:关于主题创作的40次创新

时间:2024-07-14 05:38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47 次
《理想照耀中国》正在热播。这部由傅东育担任总导演,梁振华担任总编剧的系列短剧,一经播出就取得了不错的反响。豆瓣8.2的成绩,对于一部主题创作已经是非常不错的美誉。诗选剧的模式、每集30分钟的精炼篇幅、“开盲盒”式的播出方式……这些都让它成为了“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理想照耀中国》正在热播。


这部由傅东育担任总导演,梁振华担任总编剧的系列短剧,一经播出就取得了不错的反响。豆瓣8.2的成绩,对于一部主题创作已经是非常不错的美誉。诗选剧的模式、每集30分钟的精炼篇幅、“开盲盒”式的播出方式……这些都让它成为了“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活动中独特的一抹亮色。



《理想照耀中国》里的40个故事,既有普及陌生人物的,也有让知名人物更加丰富具体的。它让观众了解了经历非凡但鲜为人知的蒋先云,也让观众得以窥见“两弹元勋”邓稼先平凡而质朴的另一面;让观众被炸药专家熊大缜的精神所感染,也让观众为奥运陪练刘磊磊的付出而折服……拨去历史的迷雾,卸下想象的光环,把人物还原到生活里,让情感回归到角色中,这是《理想照耀中国》最打动观众的一面。


好的故事离不开优秀的编剧团队,在《理想照耀中国》的40集中,有30集的剧本出自青春你好传媒。在总编剧梁振华的带领下,这批青年编剧完成了这场创作上的巨大考验,这其中经历的困难和付出的心血,实在是外人难以想象。



带着对这部剧创作上的好奇和疑问,编剧帮《理想照耀中国》的总编剧、青春你好传媒的创始人梁振华及其编剧团队张显初征胡雅婷秦文李花苏蓬姜大乔等人进行了一次专访。


精雕细琢,一场对细节百炼千锤的攻坚战


《理想照耀中国》的难处,首先就是原型故事的筛选。


全网征集选题,持续了整整三个月,最后选出了46个故事。梁振华和总导演傅东育对这批挑选出来的46个故事,又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资料搜集,最终敲定了40个人物,选出了40个故事。


选择这些人物的标准是什么?梁振华给《理想照耀中国》中的“理想”概貌与理想者群像做了一个概括,可以分为四点:其一,对崇高精神价值的坚贞信仰与赤忱追求;其二,为民族解放、自强与复兴伟业的舍身奉献;其三,深耕专业、追求卓越的敬业心与精业心;其四,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与不倦求索。这40个人物就是这四点标准的具体化。



“在最初拿到名单的时候,有三分之二的人我都很陌生” ,提起当时的情形,梁振华还记忆犹新,因为人物的陌生,编剧们需尽快对这些人物熟悉起来,这涉及到创作是否能如期完成。


最初参与选题破题的编剧有40位,随着项目推进,有的人因为工作时间冲突,有的人因为创作风格不符,最后经过大浪淘沙的筛选之后,有20位编剧实际参与了《理想照耀中国》的创作,其中有13位来自青春你好传媒的签约编剧和长期合作编剧。


张显、初征、胡雅婷、秦文、李花、苏蓬、姜大乔等都和梁振华合作多年,彼此熟悉。在梁振华看来,“这次编剧沟通成本很低,彼此之间的熟悉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节省了至少了80%的时间。”在剧本的破题阶段,每个故事的破题方案平均推倒重来达6次之多,线上线下会议共计百余次,有的故事甚至到了开机前还在做调整。


《真理的味道》是《理想照耀中国》的第一集,必须要做到开章明义,梁振华和这集的分集编剧张显先后做了几版方案,都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在破题阶段,梁振华突发奇想,他决定放弃从陈望道翻译宣言的过程切入,转而从《共产党宣言》原文破题,把第一集做成一首哲学诗。



用梁振华自己的话说,“全剧40集,有很多感人、动情的篇章,但开篇这一集,必须要有一个有高度、有思想穿透力的哲学命题来统摄全篇,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在探索中国未来的出路,这本册子后来被证明是‘真理’。这一集,真正的主题是《共产党宣言》为何适应于彼时的旧中国,共产主义为何以及如何能解决当时中国的实际问题。”


因为这集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必须要有大的格局。于是编剧张显在具体创作中遵循这一原则,让陈望道作为叙事的线索人物,把《共产党宣言》中的四段经典论述作为思想核心,完成了剧本。另外为了保证质量,《真理的味道》里面的戏都是梁振华跟傅东育导演一场一场过的。细致打磨后呈现出的高水准,最终在播出之后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初征负责了《理想照耀中国》里的四个故事:《抉择》《雪国的篝火》《我送亲人过大江》和《磊磊的勋章》,属于任务比较重的编剧之一,她对《理想照耀中国》的细致有深刻的体会。



在《雪国的篝火》开机之前,剧组进行了剧本围读,全员到齐。“演员们一场一场地读来,仔细推敲每句台词,甚至讨论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反应和动作。该如何在风雪中点燃火苗?如何扫落石磨上的青稞粉末?如何在饥寒的状态下行走于雪山上?”


初征在开机之后跟随剧组上了雪山。在准备阶段,为了尽量还原当年红军长征走过雪山的真实感,剧组连制造风雪的鼓风机都准备好了。等到了雪山之上,刺骨的寒风、严酷的冰雪让他们实实在在地体验了红军当年所面临的艰辛,《雪国的篝火》剧本结尾那句“热血铸就,山河无恙”,可以说是初征在体验过这一切之后的心声。再回想起这段经历,初征感慨说在自己职业生涯中,这样的创作过程从前不曾有过,以后恐怕也不易重现。


负责《第五十五封信》《望星空》和《下一个一百年》这三个故事的编剧胡雅婷也深有同感。《望星空》这个故事,涉及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拍摄机会也十分难得,因此胡雅婷格外珍惜这次机会,在各种细节上下了一番考据功夫。



“虽然《望星空》只有20多分钟,但创作上进行了严格的考证。剧本层面,不但邀请了专业的航天员作为顾问,我阅读了大量载人航天资料,掌握了极其详尽生动的细节。拍摄时,衣服、道具、场地更是花费了大量考证功夫,从首批航天员98年选拔训练开始,到2016年神舟11号飞行任务执行这长达18年时间,航天员各个时期、地点的服装会处于变化之中,包括每次任务标的改变、军衔的改变都因人而异,这些我们都尽量一一核实。”


《望星空》的技术指导、已退役的首批航天员赵传东一度感到非常讶异,没想到这些影视创作者们能这么较真儿,因为这些细枝末节的变化在剧中往往只是一两个镜头而已。胡雅婷觉得:“既然拍出来了,我们不希望真正的行内人看到,觉得这个东西是假的”。


《下一个一百年》是关于故宫文物修复的故事,修复师高飞利用3D打印技术来修复文物,这一集体现的是悠久的文物和先进的技术之间的连结。剧本创作时,胡雅婷一直和原型人物保持密切沟通,在确保情节准确精彩的基础上,更要揣摩人物的关系、话语语态、神情状态等,一切都要符合故宫文物修复师的身份。而开拍前,她跟故宫的专家反复确认,确保出现在场景中的所有物品都要真实。在剧中,修复青铜器需要上色,而颜料的材质、笔刷的款式型号、修复时戴手套的时机,全部认真核对过,剧组力争在一切层面上做到精准。“毕竟这是故宫,而且我们还有机会进去拍摄,那绝不能马虎。可以说在文物修复层面上,我们做到了最大程度的还原。”


《理想照耀中国》的品质,就是靠着这种对细节的雕琢,一点一点磨出来的。


真实质朴,让宏大命题容纳普通情感


《理想照耀中国》里的40个故事,都有着宏大的历史背景,贯穿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引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不息奋斗的百年历程,如何让这些宏大的命题去触动观众,那就要靠人物塑造和故事的讲述方法了。创作团队坚持在故事凸显理想性的基础上,同样也要体现普遍人性,把故事诉诸情感表达,具备感染力和共情力,求真实质朴,力避说教,去浮夸伪饰。



负责《天河》《从头再来》《希望的田野》这三个故事的编剧秦文就觉得,《理想照耀中国》和其他项目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编剧不是去编故事,而是通过自己的笔将原本就精彩、感人的瞬间写下来。因为这些人物的经历和人生已经很精彩,而且越是了解笔下的人物,就越是因为无法改变篇幅的局限而感到遗憾。在这些故事里,洋溢着普通人的情感,也因此让宏大的命题有了具体的支撑点。


以《冰糖》这集为例,作为主角的邓稼先是“两弹元勋”,编剧苏蓬没有选择邓稼先人生中的高光时刻,而是从他的一个小细节——低血糖入手,用一种象征的手法,把笔墨聚焦于邓稼先和妻子儿女之间的亲情上。不写巨大成就,而写自我牺牲,表现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邓稼先是怎样舍家为国,放弃享受家庭甜蜜而投身科研事业。值得一提的是,编剧苏蓬还特意设计了一个邓的儿子把冰糖埋进花盆的细节,用这样充满童趣的细节让故事更耐咀嚼。



张显负责的《一家人》这集,主角是援鄂医护工作者,因为故事本身距离当下很近,抗击疫情又是一种全民共有的体验,处理起来就比较困难。“一方面要尽量地还原真实的事件,让观众真实地体会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抒发真情实感,另一方面通过戏剧手法进行艺术提炼和加工,刻画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避免脸谱化、符号化,力求深刻动人。”


李花负责的几个故事里,《希望的方舟》是她最喜欢的,主角是病毒学家、“糖丸爷爷”顾方舟。消灭“脊髓灰质炎”这样的大事件,与普通观众距离较远,但是“糖丸”是很多人小时候都吃过的。当这集播出之后,李花在视频弹幕上看到网友们对“糖丸”的众多回忆也是深受感动,《希望的方舟》正是在宏大的命题和个体的经验之间做了打通,借助观众们共同的生命体验实现了故事的讲述和升华。



《理想照耀中国》里的很多人物,观众并不熟悉,这就需要编剧在故事的讲述上能够找到情感上的突破口,姜大乔负责的《我是小方》和胡雅婷负责的《第五十五封信》就是很突出的一个例子。


《我是小方》的原型方大曾,是在卢沟桥事变后第一位抵达前线报道的战地记者,这样一个人物如何让观众与之共情?姜大乔认为,故事的关键就是“如何展现一个普通人,在明知战争危险的情况下还要奔赴战场的那种勇气”。方大曾最终在前线失踪,而他的母亲不相信儿子已经死去,苦等儿子32年,《我是小方》敏锐地捕捉到了母子关系作为整个故事的原点。从生活中挖掘了方大曾勇气的来源,这也让《我是小方》的结尾成了一个泪点,深深打动了观众。



而《第五十五封信》的核心落点则是爱情,其原型为革命烈士陈毅安和妻子之间的故事。陈毅安的高光时刻都是在战场上,但是胡雅婷选择了以一种温情的方式切入故事,用一张老照片的修复为楔子来回顾这段历史,54封家书和1封无字的信,共同组成了夫妻二人之间的伉俪情深,也见证了革命者对于理想的奋不顾身。


梁振华对此总结道:“说到底,‘理想’是带有一定超越性的精神体验,不管我们从什么路径去表达和承载‘理想’的主题,都要尽量避免说教,尽量把口号宣讲的元素降到最低;只有观众认同主人公做出的抉择,并且情感与其达成共鸣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其行为举止中所渗透出来的理想元素。”


年轻团队,用全新的艺术追求锻造精品


《理想照耀中国》充满了一种新的美学追求。从第一集《真理的味道》开始,风筝、盆栽、铁屋子、各种主义的论辩、壁垒森严的火车车厢……各种诗化、寓言化和象征化的表达贯穿全片,这种在创作手法上的自觉追求,跟时长、体例有关,也和编剧团队的年轻有关。


说出来可能会让人大吃一惊,《理想照耀中国》的编剧们平均年龄为32岁,可以说是非常年轻的一支编剧团队。一部规格极高的献礼剧跟一群年轻编剧联系在一起,这在中国影视界都是破天荒的。

因为时长有限,《理想照耀中国》必然不同于以往的电视剧可从容铺陈,花大量的时间慢慢讲故事。梁振华对此总结:“叙事一定要精粹,单集的内容要像一滴墨或一滴血,而不能是一滩白水。它不容许你犹豫、停留、徘徊、反复,它要求创作者非常精准地去解决叙事任务。精准,但又不能涉及面太广,所以它的情节、情感、人物的浓度都要比长剧更浓烈。”



体例的要求呼唤着创新。正因为如此,年轻的编剧们纷纷化身诗人和酿酒师,捧出一首首诗歌,端出一坛坛烈酒,以一种诗性的写意、浪漫主义的风采完成了故事的讲述。由于这批年轻的编剧的知识结构和艺术素养,跟今天的社会是贴近的。他们用他们的创新意识、现代思维去创作,摒弃了对传统主旋律套路式的沿袭,这自然形成了一种新的美学趣味。毕竟新的主流创作一定要呼唤新的美学趣味,特别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美学趣味,只有和时代同频共振,才能让观众找到共鸣之处。


梁振华提到在创作中一定要卸下枷锁,千万不能因为是“命题作文”就自我束缚,因为“卸掉枷锁本身就是跟年轻观众握手言和”,拥抱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对于这些年轻编剧们来说,其意义就在于整个体系性思维的锻炼,这对未来的主旋律创作也是一种人才储备,参与《理想照耀中国》的创作经历,给了他们一种面向历史、面向情怀的自信,更给了他们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故事要想征服观众,一定要先征服作者自身。在创作《磊磊的勋章》之前,拿到资料的编剧初征是不相信会有人在16年的陪练生涯里被摔284万次,心甘情愿去成全别人的,但是和磊磊这个原型人物接触之后,能够感受到他身上的淳朴和理想主义,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是无法通过虚构编纂出来的。


如果不是有这样的创作经历,很多事情是无论如何想象不到的。从不信到相信,正是这批编剧在创作中的亲身体验。



“《理想照耀中国》的美学追求,是跟青春你好在电视剧领域的探索一以贯之的。就是要让别人知道,我们除了能把故事讲好之外,还有美学追求。美学追求是电视剧艺术很重要的一个维度,《理想照耀中国》至少有一半的集数都做了在美学上的追求。”


在采访中,梁振华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我们没有把《理想照耀中国》当成一个规定任务,而是当成40次创新的可能。”观众的评价、市场的反应都证明了这些探索和创新得到了认可,青春你好传媒正是在这样不断地创新中前行。


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是青春你好传媒在梁振华的带领下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不仅仅有《理想照耀中国》,还包括之前的《暴风眼》《怪你过分美丽》《热血同行》等电视剧,以及未来将跟观众见面的《云襄传》《心想事成》等作品。可以期待在未来,青春你好传媒将用与时俱新的创作观念,更成熟的叙事技巧,将更多的优秀作品奉献给观众。

责编 | 维斯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10-19 12:10 最后登录:2024-10-19 12:10